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
2016-08-26 16:55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作者:2016-08-26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作者:
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是從事農產品加工、蠶業科學技術和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省級科研機構。1960年成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,其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廣東省農業試驗場蠶桑組;1987年成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,2005年起兩所合署辦公,2012年兩所合并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。
現有在職人員168人,研究員27人,副研究員和高級農藝師32人,博士49人,碩士48人,培養“西部之光”訪問學者2名、喀什地區對口援疆青年科技英才1名、博士后7名。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,全國先進工作者(勞動模范)2人,新世紀“百千萬人才工程”國家級人選1人,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1人,國家現代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人、試驗站站長1人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,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,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,全國新世紀巾幗發明家新秀獎1人,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1人,廣東省丁穎科技獎5人,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2人,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帶頭人1人,“廣東特支計劃”杰出人才(南粵百杰)1人,“廣東特支計劃”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,“廣東特支計劃”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2人,農業部青年農業科學家1人,廣東省食品學會突出貢獻獎2人,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6人。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,碩士研究生導師26人。
主要從事果蔬加工與裝備、糧油加工、營養功能食品、禽畜水產加工、農產品保鮮與物流等農產品加工研究,蠶桑與南藥資源利用、蠶桑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新品種選育、蠶桑高效種養技術及蠶業經濟、蠶桑生理病理及病蟲害防治、家蠶生物技術等蠶業科技研究。
“十二五”以來,研究所獲新立科研項目600余項,其中國家級項目135項,省部級項目309項;獲獎科技成果獎57項,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,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1項、二等獎7項,三等獎7項,省推廣一等獎10項;中國專利獎銀獎1項,廣東專利金獎1項,獲授權發明專利406件;通過省審定的新品種9個;獲生產批文新產品12個,獲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等各類證書新產品16個;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6件;編寫和出版著作18部,發表論文1200余篇,其中SCI、EI論文469篇。
所內建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、農業農村部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、熱帶亞熱帶果蔬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、廣東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、中國輕工業華南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、國家熱帶亞熱帶水果加工技術專業分中心、國家特醫食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、國家東桑西移工程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創新中心、廣東省熱帶亞熱帶果蔬加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、廣東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廣東省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發中心、廣州市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國家桑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、家蠶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蠶??共∮N中心。
研究所堅持“科技創新 支撐產業”的指導思想,堅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兩手抓,以支撐行業發展為己任,重點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試驗示范基地建設,成立了“廣州力衡臨床營養品有限公司”、“廣東四季桑園蠶業有限公司”和“廣州寶桑園生態科技有限公司”及研究所參股的“廣東寶桑園健康食品有限公司”共4家科技成果自主轉化企業,建立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廣東省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試公共服務平臺和占地800畝的試驗示范基地,并建立一支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人才隊伍,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,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0%以上。
現有在職人員168人,研究員27人,副研究員和高級農藝師32人,博士49人,碩士48人,培養“西部之光”訪問學者2名、喀什地區對口援疆青年科技英才1名、博士后7名。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,全國先進工作者(勞動模范)2人,新世紀“百千萬人才工程”國家級人選1人,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1人,國家現代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人、試驗站站長1人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,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,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,全國新世紀巾幗發明家新秀獎1人,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1人,廣東省丁穎科技獎5人,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2人,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帶頭人1人,“廣東特支計劃”杰出人才(南粵百杰)1人,“廣東特支計劃”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,“廣東特支計劃”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2人,農業部青年農業科學家1人,廣東省食品學會突出貢獻獎2人,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6人。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,碩士研究生導師26人。
主要從事果蔬加工與裝備、糧油加工、營養功能食品、禽畜水產加工、農產品保鮮與物流等農產品加工研究,蠶桑與南藥資源利用、蠶桑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新品種選育、蠶桑高效種養技術及蠶業經濟、蠶桑生理病理及病蟲害防治、家蠶生物技術等蠶業科技研究。
“十二五”以來,研究所獲新立科研項目600余項,其中國家級項目135項,省部級項目309項;獲獎科技成果獎57項,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,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1項、二等獎7項,三等獎7項,省推廣一等獎10項;中國專利獎銀獎1項,廣東專利金獎1項,獲授權發明專利406件;通過省審定的新品種9個;獲生產批文新產品12個,獲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等各類證書新產品16個;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6件;編寫和出版著作18部,發表論文1200余篇,其中SCI、EI論文469篇。
所內建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、農業農村部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、熱帶亞熱帶果蔬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、廣東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、中國輕工業華南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、國家熱帶亞熱帶水果加工技術專業分中心、國家特醫食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、國家東桑西移工程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創新中心、廣東省熱帶亞熱帶果蔬加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、廣東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廣東省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發中心、廣州市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國家桑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、家蠶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蠶??共∮N中心。
研究所堅持“科技創新 支撐產業”的指導思想,堅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兩手抓,以支撐行業發展為己任,重點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試驗示范基地建設,成立了“廣州力衡臨床營養品有限公司”、“廣東四季桑園蠶業有限公司”和“廣州寶桑園生態科技有限公司”及研究所參股的“廣東寶桑園健康食品有限公司”共4家科技成果自主轉化企業,建立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廣東省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試公共服務平臺和占地800畝的試驗示范基地,并建立一支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人才隊伍,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,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0%以上。
掃一掃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